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

发布时间:2025-11-10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政权稳固的战略问题。无论纵观千年历史,还是审视现实格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课题,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基石。
农民在重庆市黔江区五里镇的稻田里抢收稻谷。     唐奕摄(新华社发)
 
回望古代中国,粮食安全始终是王朝治乱兴衰的晴雨表。西周时期推行的“井田制”,以规整的田亩划分和系统的赋税管理,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秦汉时期建立“常平仓”,以国家调控手段平抑粮价、调剂丰歉,成为传统社会应对粮食危机的独特智慧;隋唐两代进一步构建起体系完备的大型官仓,如含嘉仓、黎阳仓等,不仅成为政权稳固的“压舱石”,更为赈灾济民、安定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无论是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还是唐开元年间“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朝盛世的宏阔气象,无不是以充盈的粮食储备为重要支撑。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粮食短缺所带来的不仅是肉体上的饥馑,更是社会道德与政治秩序的全面崩溃。一旦百姓食不果腹,则易礼法尽失、动荡四起,再强大的政权也难逃倾覆的命运。历史上诸多王朝的更迭与动荡,往往与粮食危机相伴相生。明末崇祯年间,华北地区接连多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引发“饥民相食”的悲剧,流民四起,成为压倒明王朝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更是骇人听闻,持续数年的旱灾与蝗灾席卷山西、河南等地,导致上千万人饿死,2000余万人颠沛流离,饿殍遍野,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及至近代,粮食安全更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进攻重点逐步转向敌后战场,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层层封锁,扬言“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企图饿死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严重困难,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1年春,党中央派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战士们“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一边练兵备战,一边垦荒屯田,在南泥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不仅实现了物资自给,更铸就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
4月2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浪拔湖镇集中育秧中心,村民在秧田里劳作。     陈思汗摄(新华社发)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言外之意,无非是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能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表示怀疑。然而面对异常严峻的粮食形势,自1949年10月至1950年10月的一年间,党和政府以非凡的决心与效率,通过平抑粮价,千方百计筹粮、调粮、发放救济粮,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号召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带头节约等一系列举措,成功应对并有效缓解了粮食紧张局势,总体上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粮食需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初步彰显,由此稳定和凝聚了民心,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奠定基础,也为政权的巩固提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粮食生产迅速走出停滞困境,迎来连续增长。1994年,国家进一步确立“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省级政府对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负总责,实现责任层层压实、粮食稳产保供。进入新世纪,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全面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历史性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政策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与此同时,国家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粮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端牢“中国饭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重农抓粮政策举措,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放眼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2024年全球约6.73亿人遭遇饥饿,在应对粮食不安全方面距离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仍有差距,更难以在2030年前实现“零饥饿”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局部冲突导致粮食危机频发,粮食成为地缘政治博弈工具的趋势加剧,这再次警示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在世界变局中站稳脚跟、从容应对。
 
2024年10月2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麻河口镇蔡家铺村,村民操作收割机把稻谷装入运粮车。    陈思汗摄(新华社发)
 
“我们的粮食产量迈上了新的台阶,去年全国的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了740亿斤。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了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是有充分保障的。”9月16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他提到,我国棉油糖产能持续提升,果菜茶、肉蛋奶和水产品的供给是充足的,种类是多样的,“可以说,现在我们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伟大复兴走去,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我们要牢记“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的古训,更要深刻把握“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时代要求。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筑牢“大国粮仓”,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年第10期
新闻推荐